
寫在前面
本文原由占星師豆以英文撰寫,用以大致介紹占星學科在中世紀以前在不同文化地區的歷史發展。不涉及具體技法,其中所述均有學術考證。現翻譯成中文作為分享。
感謝這一路占星老師Serina、Cecily Han、Oscar Hofman和道家師父逸恆道人的教導指點。學生不才、學識尚淺,但仍願為這如浩瀚星空、千古未絕的智慧盡一點綿薄之力,盡力還原歷史,以便更多的人查閱和了解占星學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誠然許多歷史資料或解讀仍然有所缺失,加之個人對印度、阿拉伯占星術了解十分有限,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豆
2023年春分 於荷蘭

開篇:來自星辰的召喚
星辰崇拜一直是人類共同的原始信仰之一,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與星斗有關的古老建築,如英國的巨石陣、墨西哥的瑪雅金字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寺廟、印度的太陽神廟和中國的天壇等。此外許多古代城市,如希臘的德爾斐,也是根據占星原理建造。數千年來,當人們仰望星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似乎是感知到一種內在的召喚。
不只是崇拜,幾乎所有遠古文明也都曾經試圖探索星體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這種相關的探索便是占星學的起源。占星學有著超過四千年的可考證歷史,可以被理解為是一門研究基於星體運動和天體現像在地球事件中的意義的學科。而這門學科,在世界不同地區都有長達千年的探索和實踐。
如今流傳的世界各地占星術——希臘化、阿拉伯、印度和中國的占星術,都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占星術基礎上,再結合當地文化和信仰逐漸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占星系統。
在眾多的占星體系中一大重要的流派便是希臘占星術。古希臘人將美索不達米亞的天體預兆和埃及的天文曆法融合,加上更為複雜的數學計算以及四元素概念等,形成自己的占星體系。
印度的星辰信仰亦可以追溯到上古。吠陀時代就已經表現出與星體相關的信仰,人們還會運用月相預言。因此,當古印度人了解到美索不達米亞的月宿概念(當時還十分模糊,與後來的印度月宿概念不同),很快便能夠接受,並將其融入在自己的體系中,並繼續發展。
中國古代最早的自然信仰之一是北斗崇拜,它是影響最為廣泛、歷史最為悠久的宗教信仰。而從商朝(公元前1600-1046年)開始,人們就開始運用星體運動進行占卜。在唐宋時期,中國的星斗占卜融合了印度、阿拉伯和希臘占星術的內容,逐步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中國占星術。
儘管不同文化的占星系統有所不同,但由於歷史上的文化交融,當今不同的占星流派之間存在相當多的相似之處。
從19世紀末期開始,隨著靈性主義等興新神秘學的出現,人們試圖將靈性融入占星學中,著重強調自由意志。後來在New Age的影響下,今天的西方占星學分為兩個主要流派:一個是從希臘時期開始的古典占星學;另一個是專注於研究和解釋人類心理、個性和行為的現代占星學——與印度、阿拉伯、中國占星術並行流傳。

美索不達米亞起源:星體運動和天體預兆
“美索不達米亞”一詞的使用範圍比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理區域更廣泛。該術語還包括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亞述和南部的巴比倫發現的特定文本,以及位於河流以外的遺址。
最早的天文學知識被認為是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占星,因此許多非占星學者也都在研究這個領域。儘管如今“占星術(astrology)”和“天文學(astronomy)”這兩個術語有明顯的區別,但它們在公元六世紀之前一直可以互換使用。
美索不達米亞的占星術和天文學被認為早在公元前四千年紀就已存在——這是它最早的書面證據的時間。美索不達米亞人十分重視天體(行星與恆星)的外觀、運動和特徵變化與地球上的事件(如地震)的關聯。公元前約1800年的古巴比倫《夜神祈禱文》包含了已知最早的星名列表之一,表明當時的人們認為星體是神靈,具有影響地球事務的力量:
“願夜神——燃燒之星、英雄伊拉、弓星、軛星、西塔達魯、穆舒蘇斯之星、車、山羊星、山羊魚之星、蛇星——在我祝福的羔羊的內臟上放置一個吉利的印記。”
公元前二千年上半葉,巴比倫早期的一些文本碎片包含了關於特定日期內月亮和天空外觀的信息。《伊努瑪·阿努·埃利爾》是一部關於天文現象(包括恆星、行星、天氣)的預兆集合,也包含有關年、月、日及光照時間的信息,共約70張泥板和7000個預兆。
最早的天文記錄也稱為“日記”,可追溯到公元前652年。把黃道分成12個30度等分可能是在阿契美尼德時期早期,即波斯人於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倫後採用的,這是為了提高天文日記和類似文本的準確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索不達米亞,預測未來事件並不是假設因為星體運動而帶來事件影響。而是相信天體現象可以指示即將發生的事件,即星體是神靈的象徵,其變化也就傳達了神靈的旨意。並且這些預測涉及國王和國家,而非關於平民百姓個人。這與後來的希臘占星術有著明顯的不同。

埃及天文曆法:用“Decan(界)”劃分天空
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占星術相比,古埃及人雖然對天體非常感興趣,但不涉及復雜的數學理論。然而古埃及在占星術的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通過其日曆——埃及日曆由十二個月組成,每個月有三十天,另外還有五天稱為“厄帕戈門納爾”,在後來的希臘化時期被修改為每四年加一個閏日。
此外,埃及人引入了“十分位(decan)”的概念,指的是十年或十天的間隔。自古埃及以來,這些分位的名稱一直被用於占星術的著作中,而在隨後的幾百年裡,這些分位在占星術中扮演了各種角色。
亞歷山大-埃及時期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智者、傳奇人物——赫爾墨斯。大量的古埃及和古希臘占星文獻中都提到了這位赫爾墨斯神(約公元前2世紀),稱是赫爾墨斯與埃及祭司溝通,傳授了占星學知識。大約在公元前150至211年,克萊門特亞歷山大時期,大約有42本書講述了赫爾墨斯所傳智慧,其中四本與占星術有關。在當時埃及祭司都必須熟記這些書中的內容。

希臘化體系:宇宙論和回歸黃道
學者們通常將希臘化的亞歷山大文化(公元前4世紀晚期到公元1世紀早期)歸因於希臘化的占星術起源——基於一組具有復雜理論、且難以準確確定日期的占星作品。然而實際上古希臘人對天空的興趣最早可以追溯到赫西俄德(公元前700年創作)的詩作《勞動與日子》,其中將特定的星體運動與農業日曆聯繫在一起。
雖然巴比倫元素在希臘化占星術的早期階段被包括在內,但希臘占星術的基本性質和推理完全是希臘文化的產物。亞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是希臘化占星術的框架基礎,重點是由七顆行星和恆星占據的八個天球,以及地球和四大元素形成的位於整個結構中心的亞月區域(見下圖)。他們認為天體的圓周運動是永恆和完美的,與容易腐敗和不斷變化的地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體的運動僅影響元素(火、土、風、水)的變化。托勒密解釋了以太的運動對亞月元素產生直接影響,為恆星直接影響的說法提供了物理基礎。
占星學(天文學)對哲學的深遠影響可以在柏拉圖(約公元前429-347年)的著作中看出來。在他的宇宙學著作《提摩艾斯》中,柏拉圖的敘述本來十分難理解,而後來的占星家發現這柏拉圖的宇宙觀卻與占星學思想密不可分,他的作品表達了星辰和人類靈魂之間的聯繫,占星學也影響了後來的斯多葛、諾斯替等學派。即便這種哲學認可對占星家來說也許意義重大,因為在那個時代,除了曆法系統、天文名稱和神話之外,不太可能有其他任何東西從巴比倫傳入希臘。但只有當希臘占星術與巴比倫的數據、以及希臘宇宙學相結合時,而不僅是哲學,這個體系才變得更加有辨識度。
除上述內容外,回歸黃道星座(tropical zodiac signs)也是在希臘化時期的占星術中誕生的,在托勒密王朝晚期可以找到最早的證據。儘管在希臘化占星術早期沿用巴比倫系統,根據恆星坐標將春分點放在白羊座8°或10°,但是將其設定在白羊座開始的希臘約定是由克勞狄烏斯·托勒密(公元2世紀)建立的。回歸黃道十二星座被理解為不同類型的虛空能量——按照亞里士多德的概念進行劃分,與真實存在的恆星星座並不同。白羊座是十二星座的起始點,當太陽從南向北穿過赤道時,太陽運行到白羊座時,標誌著晝長即將超過夜長的春天的到來。
公元9世紀以後,大量的希臘化占星術傳入到阿拉伯地區。

波斯-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文獻保留與實踐
最初版本的阿拉伯占星術依賴於對星體的觀察,用以預測季節性變化和農業周期。這些觀察常常與宗教信仰和習俗聯繫在一起,用於闡釋天體或神的意志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粗略的阿拉伯占星術形式與希臘化的傳統相融合,創造了一個更為複雜和先進的占星術系統。
阿拉伯占星術受到希臘化傳統的極大影響,在伊斯蘭黃金時代引入阿拉伯世界。將希臘文獻翻譯成阿拉伯語,是在阿拔斯王朝哈倫·拉希德(813-833)統治下的巴格達開始的,這與“智慧宮(the House of Wisdom)”有關,並一直持續到公元9世紀。在此期間,他們從拜占庭帝國獲得了重要的希臘文本的手稿,涵蓋數學、天文學、醫學、藥學和哲學等多個學科。其中最著名的阿拉伯占星家之一是阿布·馬沙爾·巴爾赫(787-886年),為占星術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阿拉伯占星術的發展涉及了希臘化、印度和波斯的占星傳統,側重於恆星、行星和星座,以預測未來,並解釋夢境和徵兆的意義,十分注重實際應用,例如世俗占星。在歷史上希臘占星術被損毀之後,阿拉伯占星對希臘占星術的文獻保留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印度本土化:適應原始宗教
印度河谷文明也稱哈拉帕文明,是南亞最早的文明之一,據信大約繁榮於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雖然有證據表明哈拉帕人對天文學有興趣,例如在建築物的精確測量和重量標準中,但沒有直接證據表明他們有任何有關恆星和行星的知識。哈拉帕人可能有一種不同於後來文化的理解宇宙的方式,他們的天文知識可能是通過口頭傳承,而非書面文本或圖表傳遞的。
在後吠陀時期(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占星術傳入印度。但與美索不達米亞占星不同,古印度人的主要關注點是研究太陽和月亮的運動,來建立有效的日曆系統。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的早期吠陀文獻中很少提到命名的恆星或星座,不過吠陀經和婆羅門經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基於觀察的天文知識。比如為了標記太陽和月亮的位置,古印度人將黃道圈分為27 或28 個分區(不同的體系略有差異)稱為月宿(Nakshatras),但這一傳統似乎是受到了巴比倫天文學的影響。後來也逐漸融入了古希臘占星,引入了行星、星宮等概念,並與阿拉伯占星相互交流影響。
總之,可以說印度的星座占星術並非一門本土科學,而是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希臘文化的本地適應和發展,經歷了一個複雜的轉型過程。印度占卜傳統能夠吸收多樣化和衝突的思想,在印度占星和占卜實踐的早期階段,印度傳統的知識體系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就已經影響了薩珊和敘利亞的科學。當梵語寫成的醫學、哲學、占星學和其他主題的文本被翻譯成阿拉伯語時,對後來阿拉伯占星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傳統的印度語境中,占星術在古代知識中的地位比現代人想像得更為重要。

中國引入與整合:北斗、道教和占星術
中國古代對北斗的崇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10,000至4,500年)。連雲港將軍崖的岩畫約有5,000年曆史,其中有一幅與占星有關的作品,這是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占星學例證——天空被分成四個部分,並有黃道和白道。中國對北斗崇拜、祭祀的習慣一直流存,譬如北京天壇為朱棣為祭拜北斗所建,三國演義中亦有諸葛孔明設七星燈向北斗借壽。即使在今天,一些地區的葬禮習俗仍反映著北斗文化的傳統。
戰國時期(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211年)《鶡冠子》記錄了北斗星與24節氣和28星宿的關聯。其中有一段描述道:“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隨著道教在魏晉時期逐漸成熟,它不僅繼承和發展了與北斗信仰相關的各種宗教意義,而且在符合崇拜和修煉道教的宗教需求方面,北斗崇拜在道教實踐中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
中國唐朝時期出現的占星術,是從外域引入的。自東漢末年(206 至220 年)以來,佛教和其他外國文化,尤其是印度文化逐漸傳入中國,並在唐朝達到頂峰,主要包括印度占星術——從東漢朝到北宋朝隨佛教傳入;阿拉伯占星術——明朝初年由瑪哈特瑪等人翻譯;以及歐洲占星術——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由耶穌會傳教士引入。這些占星術結合了巴比倫、希臘和印度元素,通過這種傳播和交流被引入到中國。
為了在本土的背景下實踐占星術,需要基於中國天文觀測的精確計算行星運動和星曆。在古典中國天文學中,天赤道被分成了365.25個“度”(這與西方的概念不同),而不是被廣泛採用的360度的美索不達米亞標準。雖然美索不達米亞模型將每個黃道十二宮分配30度,但中國系統的分配完全不同。儘管如此,鑑於天文卜卦在中國歷史上有悠久的歷史,人們對將外國占星術融入本土體系持開放的態度,也在不斷實踐著將外國占星術與本土進行融合。

寫在最後
從占星學的視角,宇宙被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天體如行星和恆星的狀態和運動被認為會影響個體和整個地球。然而實際層面,現在世界占星學實踐已經發展、分裂成相對獨立的不同系統。占星師必須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來研究傳統的理論、哲學思想和技術,同時也要努力理解不同的系統。
占星學作為一門“源頭智慧”,作為數學、天體物理學等學科的前身,卻在歷史上因各種原因數度因種種原因被損毀,至今在這個研究領域中仍然存在大量未知等待研究和補足。但願這篇文章能夠給對占星學感興趣的朋友提供一個橫縱視角,了解不同占星學體系的起源、融合過程和發展。
Comments